聲景概念簡介
聲景(soundscape)是由陸上風景(landscape)轉化而來的一種概念,中文稱之為聲音風景,簡稱聲景,由加拿大作曲家R. Murray Schafer在1960年代晚期所提出,他的目的是引導人們欣賞自然,以及喚醒對於周遭聲音的知覺,後來得到全世界廣泛的迴響。台灣則是在2000年代初期,由學者王俊秀提出相關論文後,聲景乃逐漸得到大眾注目,他對於聲景的分類,至今仍是探勘聲景的方便指標:
1.歷史音:是指已走入歷史,風華不在的聲音。例如空襲警報聲、蒸氣火車的聲音、政治人物的演講聲音等。
2.文化音:文化為依循共同途徑引導人們行為的一切風俗、信仰、價值、知識和技能,因此在此所指之文化音包括廟宇鐘聲、教堂鐘聲、詩之吟詠聲、野台戲等,皆為文化音收集之對象。
3.社會音:收集現今社會存在且較具意義之各種聲音,是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特有聲音。例如卜卦、學校鐘聲、菜市場叫賣聲、火車氣笛、以及飛機的起落聲等。
4.自然音:是一種非人為的,於自然界存在的各種聲響。例如風聲、鳥鳴、蟲鳴、樹聲、水聲等。(參考王俊秀[2003]-〈聲音也風景:新竹市的音景初探〉)
我們希望藉由靜宜聲景地圖,留下這些聽覺景觀,它將是環境演變的歷史紀錄,更是你我珍貴的記憶。